新质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加速了职业院校转型升级的进程,不仅倒逼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真正体现“类型教育”特质,而且还促使职业院校增强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紧迫意识,不断提升服务产业的适应性。
确立职教改革新理念,创新内涵发展新模式。践行新发展理念,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枚棋子”,在激活“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幸福人生”的整盘棋局上发挥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推动办学体系与运行机制“全要素”创新。第一,厘清数字社会环境下“学校新质生产力”的“新三要素”内涵,审视教职员工能力素养与结构组成、教学工具使用与资源配置、培养对象状况与技能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谋划以数字技能为导向推动办学模式变革的顶层设计。第二,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学校新型生产关系”,在协同办学上发挥教职员工、兼职教师、学生校友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在教学手段升级、教学资源整合上体现数字技术场景应用与学习体验价值,在学生培养、项目承接、产学研服务中形成“新耦合、新协同”的新型关系。第三,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以现代化、数字化、特色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物质性实境教学”与“非物质性生产教学”混合式教学载体与运行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数字场景应用效能和数字绩效管理效度。
打造专业建设新品质,提升服务产业新动能。要面向行业、企业对专业群建设的需求,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的技术技能标准与岗位规范准则等要求,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定位与重点内容;面向求学者成人、成长、成才的诉求,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共享型课程;强化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专业群建设的质量。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加强生态化专业群结构与体系建设,增设反映新质生产力内涵、体现新技术新知识内容的专业方向和微专业。强化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相匹配的通用核心能力体系建设,突出专业对应职业岗位中工作过程的技术技能标准。
拥抱人工智能新时代,实施质量提升“新三教”。首先,推进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智能教师”“智能教材”“智能教法”“新三教”改革。强化教师团队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用活“机器人教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元角色的能力。加强智能、多样、可视、动态、形象的“云活页”教材和多功能的“电子学材”建设,形成新教材与新学材共存互补的新形态。推出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等多种“教&学”融合模式,丰富“人岗合一”的职场体验实境教学、多师同堂等教学方法。其次,搭建移动学习平台与空间,组建多元化“小微学习社群”,满足泛在式移动学习的需要,形成师生间多维交互学习的新生态。再次,构建以双师素质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混编教学团队,加强模拟、仿真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实践应用载体建设,推进“类型教师”与新课程、新技术、新教法的联动与融合,形成分系列、模块化的课程群和课程超市,推行走班制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模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特色与定制课程学习的需要。
开辟协同办学新路径,营造产教融合新生态。理顺与职业院校“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凸显跨界、融合、生态属性的“类型教育”特质。积极投身职教体系建设,创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政行学”协同办学新模式,打造专创融合、科创结合的产教协同办学新路径。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多样化、共享式、开放型的有效实现方式。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制定“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工作课堂、工作课程与工作课业的人才培养系统,开设“云端课堂”,开发大赛、工作室、专利成果、技术工种以及生产实践项目等课程,建立促进学生培训与考证、见习与顶岗等工学交替的多学期制度。
构建多元融合新机制,形成开放共享新格局。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涵要素,优化产教融合内生动力机制。深化学校与二级院系、专业运行的管理模式改革,增强二级院系、专业群的“办学职能”。构建专业群“大部制”运行机制,强化核心专业“群主”的协调、引导、统筹作用,建立互动、互补、协同的专业融合关系,创新“进化型”专业群自组织团队建设模式。着眼于未来社会变迁与技术革命,聚合形成以课程群落为特征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工学一体的空间载体,共创基于产业链群、职业岗位、工程项目、工作场景的课程体系,共育现场工程师、大国工匠等高端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开放型多元参与、多维互动的“全要素”评价体系,建立自我、同行、他方的共生评价系统,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等制度。
上一条:实实在在把职业教育搞好的四个“离不开”
下一条: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