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要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今年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自觉行动起来,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年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是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控重要生态空间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是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计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三是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长江等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四是协同推进生态修复与水土气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净能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速,美丽中国迈出坚实步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跃然眼前。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使命,也面临着新挑战,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又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又要成为展现我国大国责任担当的发力点,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为建设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